8942716441947863990

大约半年前读完了柴静的《看见》,柴静是颇具争议的记者,她报道的话题很尖锐很边缘,但又是真实社会的写照。正是这本书,让我看见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态度:对真实的挖掘,对真相的认知,对待事实如同对待生命一般的热忱。现在身在国外,有机会读到很多以前在国内读不到的东西,也更多的开始从外媒的渠道重新了解中国。我看了很多BBC关于中国的纪录片;解读一个新闻时,也会看一下港媒和台媒的报道。这些都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,我们的新闻业是不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?

现在的新闻产业正值一个从旧媒体向新媒体时代过渡的阶段,新闻的媒介在增加,新闻的质量却在下降,很多问题也由此暴露。利益、生计、工作压力让很多新闻工作者迷失了方向,前段时间一篇题为”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”的新闻在网上流传。文中写到一老外被一中年妇女“碰瓷”,强行要求其索赔。当时看时还觉很愤怒,但不久之后,这篇新闻便被证实歪曲事实,实为老外过失。不敢相信,一个同样的事实,被刻意从另一个角度报道,甚至可以图文并茂的报道,会对公众造成怎样的迷惑,又是多么可怕的事情。

新闻需要的是真实,需要的不是迎合读者的口味,需要的不是刻意夸张夸大,利用人性去煽动你的感情,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赞扬,只写光辉的一面而忽视掉心灵中也会有黑暗,这个冠冕堂皇的社会也会有黑暗。

以前新浪网和搜狐网是我常去看的新闻网站,现在不看了,为什么?因为我从这个网站上已经很难看到真实。新闻被娱乐化了,庸俗化了,迎合了。没有深度的解读,甚至缺乏必要的认证,便公布在网站上,一切只剩下点击率。

并非我清高、孤傲,而是我认为新闻本不应该是这样的。新闻是作为普通民众了解这个社会的渠道,新闻工作者要拿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,社会也要对新闻有更多的宽容。真实往往都不是光鲜亮丽的,一直只看一面,我们便会丧失辩证的能力,丧失对真实的判断能力。

一个国家怎么样,要从各个方面考量,我觉得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估方面。一个国家对媒体有多少尊重和容忍,对历史有多少领悟与认同,也表现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文明进程走了多远。我希望多一些像柴静、崔永元、白岩松这样睿智的、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,中国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美好与平衡。


>>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许可。
>> 原文来自: 云飞机器人实验室
>> 原文地址: 柴静的《看见》与新闻工作者的良知
>> 关于我们: 关于云飞实验室
>> 支持我们: 帮助我们可持续发展


作者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